您现在的位置:洪桥教育 > 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EMBA(SUN YAT-SEN UNIVERSITY)
整理编辑:MBA培训网 时间:2018-09-11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sysu.edu.cn/
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的重地。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也是"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今日的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 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 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山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大学的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校门
中山大学校门中山初创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建国之后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中山大学的办学力量
院系学科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7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39 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9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 (S.M.M.)、公共卫生硕士(MPH)、会计硕士(MPAcc)、集成电路工程、物流工程等1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1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23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00多人、硕士研究生13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200多人。
校区所含学院/学部/系
广州校区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岭南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心理学系、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国家保密学院、数学学院、化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体育部、逸仙学院
珠海校区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数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深圳校区基础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
师资力量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2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老师8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00 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5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老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老师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老师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李达、庄泽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谦之、朱希祖、罗香林、梁方仲、刘节、鲁迅、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赵元任、郁达夫、容庚、商承祚、罗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钟敬文、冯友兰、周辅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剑父、陈望道、董作宾、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容肇祖、许地山、邓初民、杨树达、洪深、周鲠生、罗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马采、杨荣国、吴康、杨树达、王亚南、陈序经、杨成志、许崇清、端木正、梁钊韬、金应熙、戴镏龄、马思聪等。
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邓植仪、何衍璿、丁颖、戴辛皆、胡金昌、陈焕镛、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朱物华、卢鹤绂、冯秉铨、高兆兰、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高由禧、罗雄才、龙康侯、高兆兰、林尚安、叶良辅、李学勤、朱庭祜、潘钟祥、莫柱荪等。
另外,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老师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科研水平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 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基因 工程"、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498.8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山大学校园
中山大学校园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中国香港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中山大学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中山大学的教学成果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设有4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共19个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
类型 | 包含专业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核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 |
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馆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硕士 |
此外,中山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3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蝉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科研成果
2001年-2015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20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中山大学的文化传统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 中 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 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 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 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 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 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 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 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 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 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 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中山大学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校徽
校徽以中山大学发源地"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图二)与大钟楼(图一)形象组合成"中山"二字图案,两边的树林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标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标志中间的负形(图三)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图四),点明中山大学的地理位置。图形与绿色相衬,象征着南国苍郁的康乐园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绿色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与建校年代 "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意蕴大钟楼既是中山大学的光辉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激励全体师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时代召唤。
校徽庄重大方,具有强烈的张力。其内聚性、外拓性、向上放射性凝聚了中山先生提倡的"博学、审问、明辩、慎思、笃行"的治学精神,也体现了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学的排名
在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中山大学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海外享有广泛的声誉,Times高校声誉排名2014-2015将中山大学列为中国大陆第7名(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在Times的亚洲高校排名(Asia University Rankings)中,中山大学位居亚洲第42位,大陆第7位。在2015年上海交大学术排名中位列全国第7,跻身全球前200。QS的2015年大学排名将中山大学列为大陆第9。在2015年10月7日公布的USNEWS的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8名,跻身世界前200名。在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学位列第9。
2015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15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其中,中山大学位居大陆第8位,两岸四地第19位。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大有1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仅次于有19个学科进入排名的北京大学,与浙江大学并列全国第二。
中山大学的校区分布
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9.305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广州、珠海以及深圳。广州校区南校园占地1.208平方公里,广州校区北校园占地0.203平方公里,广州校区东校园占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区占地3.333平方公里。
广州校区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占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
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广州校区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占地面积:0.203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广州校区东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心理学系、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年制、五年制)、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深圳)以上四个学院的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公共卫生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哲学专业)、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专业)、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上六个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深圳校区
地址:深圳市光明新区(正在建设中);占地面积:3.217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将筹建20余个院系,包括:临床医学院(深圳)、基础医学院(深圳)、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数学学院(深圳)、物理学院(深圳)、化学学院(深圳)、生命科学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深圳)、先进制造学院(深圳);中文系(深圳)、历史系(深圳)、哲学系(深圳)、商学院(深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航空航天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等。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