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86-0026
MBA培训

|专注MBA联考培训

招生简章

您现在的位置:洪桥教育 > 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EMBA(WuHan University)

武汉大学EMBA(WuHan University)

整理编辑:MBA培训网  时间:2018-09-11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

武汉大学网站网址:http://www.whu.edu.cn/

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汉大学视察。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3年武汉大学110年校庆之际,丁肇中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人登陆珞珈讲坛,武汉大学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学术殿堂的魅力。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院系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武汉大学现有108个本科专业,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20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1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还设立有23个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大学综合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优良的学术传统、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推动武汉大学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深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到处都留下了武大学人的身影和印记。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抗SARS多肽药物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杂交稻、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跨学科的SARS对策研究等成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成果。

武汉大学的校史沿革

武汉大学校门

武汉大学校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武汉大学共有四个校区,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开设有124个本科专业。

人文科学学部: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系

社会科学学部:信息管理学院(含国家保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学系

工学部:水利水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理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健康学院(对外保留"HOPE护理学院"牌子)、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师资力量

2015年9月为止,武汉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老师、5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4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老师、68位长江学者特聘及讲座教授、39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武汉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训释义

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的樱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迈入新世纪的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和管理学等11大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0个学院以及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现有105个本科专业,217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2个一级学科和143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注重特色,突出创新;追踪国际前沿,加快交叉渗透,武汉大学的学科建设快速向前发展,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学校拥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武汉大学老师荟萃,珞珈山上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千4百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千1百余人,博士生老师655人。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老师在这里著书立说,耕耘讲坛。近几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才华,担当起百年名校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武汉大学综合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6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面对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武汉大学率先提出"三创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强调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如今在校学生规模达4万7千余人,其中研究生1万5千余人。他们在诸多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中夺得了多项桂冠,有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武汉大学这座如诗如画的高等学府,开启了多少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气势恢宏的创业乐章。从这里,走出了近3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7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的校区校园

武汉大学全景

武汉大学全景武汉大学位于武昌珞珈山,校园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蜚声中外。她犹如一颗灿烂的绿色宝石镶嵌在浩瀚的东湖之滨。成为东湖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占地面积约5508亩,内有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半边山、小龟山、 火石山等,蜿蜒起伏,相互呼应,错落有致;登高远眺,视野开阔,湖光山色,气象万千,自然风光独领风骚;仿古建筑构思精巧,群而不乱,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更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令人留连忘返。

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是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武大校园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

学生生活区已形成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各有特色和情趣。尤其是樱园,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武大校园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 "、"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等, 以激励学生缅怀先烈,追求真理,刻苦学习。

武汉大学的对外交流

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2年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老师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对法交流是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学校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学院。

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阅读量:

全部

搜索搜索

报名咨询

热门推荐